客家文創商品的設計
一早起來修改研究生的論文摘要,她想寫客家文化商品的研究,所以幫忙修整或創造了「結論」:
從實際的詔安武術衍生性商品的設計過程,本研究除了完成衍生性商品?件外,也分析得出研發詔安客家文創商品的可行策略包括:1)選擇最具地方差異特色的元素作為文創商品的創意來源,2)結合雲林地方傳統工藝如花燈、妝佛工藝、交趾剪黏、捏麵人等技藝,3)掌握與轉化詔安客家族群的特色價值觀,如崇敬祖先、敬重文字與知識、勤儉與珍惜資源等,4)結合元素、技藝與價值觀,發展日常生活用品設計。
最難的可能就在於如何結合元素、技藝與價值觀,進一步轉化成為文創商品。這部分接近「黑箱」,需要依賴個人的創意,但也充滿了進一步探索的機會。
Seiki的社造與設計隨筆
2012年10月10日 星期三
2011年12月31日 星期六
提高課程與社區及社會議題的結合
提高課程與社區及社會議題的結合
黃世輝(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教授,雲林縣山線社區大學主任)
雲林縣山線社區大學委由民間辦理轉眼已經快要過了半學期!但這一學期對山線社大辦公室而言可以說是超級忙碌的一學期!
首先因為是首度委外,所以有很多需要協調的事項,例如教育處行政、中小學借用教室、收費與退費…等。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所以承接這個計畫的本衷,那就是推廣公民社會的概念與實踐,為此對於課程開發與議題討論都需要費心思索。
其次是全國社大研討會的承辦,為了迎接800人以上社大朋友們的參與,莉婷執行長與其他工作人員可以說都忙翻了!在社大晚會的表演中,我們看到社大學員洋溢的才華,也看到全國社大工作者的熱情!還有許多學者對於社大角色與政府角色的反省。
實際招生的結果似乎覺得成績不錯,社大研討會的舉辦也頗受好評。要感謝社大中許多班級的大力相挺!社大辦公室與講師及各班間有一種好夥伴的感覺誕生!
本學期雖然剛過一半,但下學期的課程內容已經審查完畢,社區大學可以說是一動下去便沒完沒了的事情。但這樣的滾動正是我們想要的,唯有不斷地將社會議題滾動進來,社區大學才成為一個有抱負、有理想的組織。
如果統計一下接下來新學期的開課類別,發現藝文課程超過五成,學術與社團在比例上仍然相對較少;再者,如果從上課地點來看,山線六鄉鎮市中,斗六最多,斗南其次,其餘古坑、林內、大埤、莿桐等四鄉鎮則數量極少。因此,如何增加學術課程與社團課程的數量與開課成功率,以及如何讓更多課程開進到距離斗六中心較遠的四鄉鎮,這兩個問題顯然是社大需要持續努力的重點。
2011年12月30日 星期五
學習型城鄉是什麼?
學習型城鄉是什麼?
雲科大創意生活設計系黃世輝教授
彼得聖吉的著作「第五項修練」談學習型組織已經從1990年風行至今,在變動與競爭的現代,對企業而言,不斷的組織學習是提高人力素質、面對競爭環境保持競爭力的重要對應方式。
學習型組織的概念如果運用在鄉鎮市,會是怎樣的情境?系統思考、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團隊學習等五種企業學習的技巧能否運用在鄉鎮市的學習中?又,誰應該來參加學習呢?
學習型城鄉的第一個問題可能是組織在哪裡的問題。鄉鎮市公所願意來一同學習及參與嗎?鄉鎮市內的民間組織呢?中小學的校長與老師們呢?一般社區的居民呢?誰來組成這個學習團體呢?
即使是小小的讀書會,我覺得也是學習型城鄉的一大步。但是究竟要學習些什麼呢?讀書會中有很多閱讀分享的動作,藉此可以增進新概念,人們因為在讀書會的參與中有了知識與智慧的增長而生出歡喜之心或幸福之感。這是何其美好的事情!
可是人們面對的生活情境卻不只是讀書獲益這般而已,生活中還會面對許多的挫折與苦惱,挑戰與競爭。甚至不止個人可能面對困境,甚至群體也可能面對共同的困境。例如莫拉克風災之後草嶺地區面臨遊客減少的困境、麥寮地區面臨六輕公共安全的威脅...等。
如果參照學習型組織,那麼,學習型城鄉計畫就是透過團體共同學習,以更高超的視野關照地區問題系統,改變看待困境的心智模式,建立地區的共同願景;同時參與學習型城鄉計畫的居民也可能在這樣的團體學習中因為視野的抬高而超越了自我的侷限!那麼,各為朋友,您是否願意參與我們的學習型城鄉計畫,一同來超越自我呢?
新生活工藝的文化觀、文資觀與文創觀
新生活工藝的文化觀、文資觀與文創觀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 黃世輝教授
一、工藝的文化觀點與產業觀點
工藝有很多概念相近的名稱,例如傳統工藝、美術工藝、實用工藝、鑑賞工藝等等。大部分時候,工藝具有實用目的,具體呈現一種「實用之美」,可稱為實用工藝;也有不少的工藝以裝飾性為主,可以歸類為鑑賞工藝。從歷史脈絡來看傳統工藝,當可發現,庶民生活中多有實用工藝,而富貴階級多有鑑賞工藝。然而當中產階級增厚之後,其生活中便可能兩者兼具。
從我國文化資產保存法來看,傳統工藝美術的範圍內,可以分成17類,包括編織、刺繡、製陶、窯藝、琢玉、木作、髹漆、泥作、瓦作、剪粘、雕塑、彩繪、裱褙、造紙、摹搨、作筆製墨及金工等技藝等。這些工藝都是「因人造物」的技藝,大致可以分成支持日常生活的實用品、支持身體與空間美化的美術裝飾品、支持宗教與修身的信仰用品…等,而工藝「藉由人造物的創造過程、交換過程、擁有過程與陪伴過程等而豐富了我們的生活」(黃世輝、李宜欣,2005),因此工藝原本就是人們生活中的重要項目。
上述這些工藝也可以說是過往食衣住行育樂生活一直傳承下來的百工器物,在過去是生活必需品,在今天則在工業化的過程中,逐漸被工業產品取代或被時代排除。當人們的生活中充斥著工業產品的各種器物時,猛然回首才發現,一群具有溫度與質感的生活器物卻逐漸遠離我們的生活。
政府或民間對於這樣沒落的工藝的期待,可以分成文化與產業的兩大方向來看。從文建會文化資產保存的角度看,期望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的具體行動為我們留住傳統工藝的共同記憶,使這些技藝在現代生活中繼續存在;從經濟部發展地方產業的角度看,期望將傳統工藝產業綿延下來的文化積累與內涵,重新以創意加以整合,以智慧產權保障創意價值,進一步創造財富、提高就業機會與生活環境品質(黃世輝,2004)。
二、抬昇生活工藝的社會地位
生活工藝原本就具有優異的本質與價值,對於長期堅持工藝工作的工藝家,社會本該肯定其貢獻。回顧近30年來,原本被視為百工的工藝司傅已經獲得了幾個梯段的地位提昇,主要來自中央公部門的肯定。這樣的抬昇也促使台灣社會對生活工藝改觀,更顯露出尊重。
2.1 民族藝術薪傳獎
頒獎當時,雖然文建會已於1981年設立,文化資產保存法已於1982年5月公佈施行,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也於1984年2月發佈,但民族藝術的研究原由教育部委託執行,民族藝術薪傳獎也由教育部主辦。但這是第一次將百工的社會地位抬昇到國家認證與嘉獎的程度,顯見國家對於工藝的文化教育價值已經有所認識並形成鼓勵政策。
2.2 國家工藝獎
2001年由文建會所轄單位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2]負責舉辦國家工藝獎迄今,成為政府給予工藝司傅或工藝家的最重要獎項。其中還設有「國家工藝成就獎」,更成為彰顯長期工藝貢獻者的殊榮。迄今五屆成就獎的得主分別為:王清霜(漆藝/2007)、黃塗山(竹藝/2008)、施鎮洋(木雕/2009)、蘇世雄(陶藝/2010)、蔡榮祐(陶藝/2011)等。
這個獎的歷史可以追遡到1993年文建會委託文化建設基金會舉辦了五屆的「民族工藝獎」,以及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接辦了三屆「傳統工藝獎」,到2001年才由台灣工藝研究所接辦,並改為國家工藝獎。(許峰旗,台灣大百科全書)
國家工藝獎的設置逐漸穩定成為工藝界努力爭取的獎項,鼓舞了以工藝為終身職志的工藝家們,也抬昇了工藝家的社會地位。
2.3 工藝之家
台灣工藝研究所於2004年建立「台灣工藝之家」相關辦法,邀請曾獲頒工藝薪傳獎、傳統工藝獎、民族藝師、國家工藝獎之三等獎(含)以上者或對工藝創作有卓越貢獻者;或曾參加政府機構舉辦之工藝競賽,連續三年獲得前三名(或優等獎以上)者,參與「台灣工藝之家」之甄選,目前全台共有117家工藝之家,列名工藝之家者也有不少是年輕及中生代的工藝家,願意開放自己工作的場所給社會大眾參訪交流,具有工藝文化化、文創化、產業化、休閒化等的意涵。工藝所並為其出版各區工藝之家的專書,相當於為工藝之家進行文化行銷。
2.4 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
我國文化資產保存法中原本就設定有無形(非物質)文化資產的項目,包括「四、傳統藝術:指流傳於各族群與地方之傳統技藝與藝能,包括傳統工藝美術及表演藝術」,以及「五、民俗及有關文物:指與國民生活有關之傳統並有特殊文化意義之風俗、信仰、節慶及相關文物」。因此看待傳統工藝的角度除了民族藝術、國家工藝、工藝產業等之外,又可以多出無形文化資產的角度來。
在近年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的積極推動下,許多縣市已經將縣市內的傳統工藝司傅提報為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全台迄今共有7位藝師被認證為重要傳統藝術(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或保存技術保存者,包括王清霜(漆藝)、黃塗山(竹藝)、施至輝(粧佛)、陳萬能(錫藝)、施鎮洋(木雕)、陳錫煌(布袋戲偶)、王保原(剪黏)等。從文化資產的角度來肯定工藝與藝師,可以說是近幾年來對工藝的新抬昇。
三、生活工藝的內涵精神
2005年文建會台灣生活工藝運動大展中對生活工藝的意涵提出了四點新的見解,包括愉悅的勞動、頂真的精神[3]、生活的美學與工作的倫理。這四點是與當時文建會陳其南主委等人所討論出來的,可以說從新的角度重新詮釋了生活工藝的意義,也映照出傳統工藝在現代的出路。
3.1 愉悅的勞動
在愉悅的勞動方面,對許多實際體驗過工藝製作的人而言,從事工藝這種勞動本身所帶來的愉悅感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因為當技法逐漸熟練,而作品逐漸從手中完成時,那種成就感令自己心中獲得喜悅與滿足,甚至忘記了製作過程中所忍受的辛苦。中文的「痛快」或可界解釋為「經過痛苦耕耘最後獲得快樂」。
愉悅的勞動這種說法可以上推到英國的美術工藝運動,其倡議者威廉莫里斯(1834-1896,以下簡稱莫里斯)觀察到工業革命後的機械化生產將勞工視為生產體系中的一環,而勞工從千篇一律的勞動中除了獲得薪資,並無法獲得勞動的成就感與快樂,莫里斯故而提倡美術工藝運動,期望回到手工製作的精神,使勞動者從勞動中獲得心靈愉悅的回報。
莫里斯反對機械生產的看法,乍看是不符合時代潮流的,但在今天重新回味莫里斯的主張,卻發現就算是21世紀的現在,缺乏人性關懷的「血汗工廠」體制依然偶有所聞,而許多學習工藝的人,心中追求的除了經濟價值之外,正是親手做的幸福感覺。工藝其實提供了人們從做中學、做中體會、做中累積、做中昇華的機會,透過手的勞動獲得心的感動。
3.2 頂真的精神
在頂真的精神方面,指的是從事工藝時必須按部就班,「照起工來」(閩南話),否則無法達成一個作品的良好品質。如果在過程中偷工減料或省略一些步驟的話,其結果是作品的缺漏、不堪、毀壞。工藝家所表現出來的頂真精神在現代社會中也具有啟發意涵,含有「忠於事」的執著在內。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許多人的工作缺乏頂真的精神,以致新蓋的建築也會漏雨,新上市的產品也會有危險,新購買的食品也會有殘毒…等。
再進一步衍伸,頂真的精神也影響了專業的自尊。工藝司傅在長期的技藝鍛鍊與精神磨練下,將完成好的器物視為職業的道德,因此,每門專業技藝的成熟也都伴隨著自我尊重的價值觀,可以說工藝有道,藉由工藝製作可以不斷提升該專業、行業的精神富足性。茶道、花道、柔道等即是有名案例,以今天來看,吳寶春的麵包也是「麵包道」,日本漫畫中的「夏子的酒」「將太壽司」也分別有「酒道」與「壽司道」。
因此,如果每一門行業都可以有無限提升自我精神的可能,都有自己的道可以追尋,那麼職業就真正沒有貴賤之分,只要尊重自己的工作,將對工作的熱情昇華為創意泉源,挑戰自己、實現自己,盡自己最大的力量,仔細地做到最完美境界,就可以說是具有頂真精神,這種自我實現的態度可以使生命無憾。
當人們使用一件由匠師認真完成的日用器物時,從材料處理到組織構造的過程,能逐漸感受工藝家心手相連的優美力道與心思,不禁為其頂真精神所感動,並心生感激。這份感念透過工藝品,從藝師的手心傳達到我們的「手與心」,使得創作者與使用者雙方那份珍惜心情相互傳達。(黃世輝、李宜欣,2005)
3.3 生活的美學
在生活的美學方面,工藝提供了許多使用自然素材的器物,使我們理解除了工業文明快速進展後佔據生活器物主要地位的塑膠、鋼鐵與水泥外,大自然其實十分寶貴地為我們準備了多樣的素材。木材與竹材可以造屋、做家具,植物纖維可以捻線織布、染布、繡花或造紙,蠶繭可以紡絲織絹,黏土可以製陶、做磚瓦,石材可以堆疊或雕刻成屋礎、田堤與石柱,動物皮革可以製衣、製氊,動物毛髮可以製筆與刷,礦物中提煉出來的金屬可以製鍋鏟瓢盆…等,這些絕大多數在明代宋應星1637年初刊的天工開物一書的三篇18卷中都已經記錄。(宋應星,2011)
換句話說,手工藝是數百數千年來人們生活的重要支柱,也是人類與大自然連結的管道。人們從大自然取材以富足自己的生活,也從此感受大自然的恩澤,並延伸自然的美感。因此生活工藝被認為是「用」與「美」良好結合的結果。世界上不少民族有祭拜山神與工作道具的習俗,因為大自然提供了生活所需的素材,而道具為人們提供了方便處理素材的工具,以及方便生活的用具。
身為畫家卻幾乎一生大力推展台灣工藝的顏水龍老師在1940年代就提倡藝術生活化,他認為美的學習從生活周邊器物開始,如果人們無法欣賞生活器物的美,又如何能欣賞畫家的作品呢?延伸來想,不是衷心欣賞畫家作品的人為什麼要蒐藏畫作呢?是希望畫家長壽可以有更多創作,還是如果畫家早逝反而對蒐藏者有利呢?這就涉及人們為什麼想要擁有「美的作品」的問題。工藝的美提供了活在當下、當下感觸的機會,生活工藝即是我們生活美學的選擇與表現。
所以我們發現工藝,如果從個人生活品質的角度來看「是從我們生活的內面,來充實我們的生活內容,讓我們拋開經濟優先的束縛,重新看待自己的生活本質」;如果從社區營造的角度來看,工藝「因為歷史發展、文化變遷、社會階層、經濟型態等的不同,在各地方展現多元不同的樣貌,這種從地方歷史文化中所鍛鍊出來的生活文化,讓我們看見自己地方、社區的文化精華,既是自己情懷寄託所在,也是社區生活開展的泉源」。(黃世輝、李宜欣,2005)
3.4 工作的倫理
最後在工作的倫理方面,工作倫理大致包含責信倫理、人際倫理與環境倫理等三方面。責信倫理是指對自己職業工作的負責、尊重,因此能獲得別人的信賴;人際倫理是指工作中的人際關係能夠維持在相互敬重、進退有據的情形;環境倫理則是指工作過程與結果對於環境與生態資源能夠減少損害,甚至有益於環境保護。
優秀的工藝司傅在責信倫理方面展現出良好的自我管理,因此所完成的工藝也是追求近乎完美的;工藝在人際倫理方面注重工作伙伴的互助合作,即便有競爭也是有禮有序;工藝的環境倫理主要表現在自然素材的利用上,例如竹子因為三年成材,所以被認為具有相當高的環保性。竹藝的人間國寶黃塗山在從事竹編創作時特別強調竹篾需要由自己完成,因為這樣才能保證竹篾是被仔細處理好的,完成的作品也才是完美的。另外,在指導雲科大學生竹編時,常常遠遠地看一眼就可以指出學生編錯的地方,讓學生及時修正。黃老師所傳達的即是兼具責信、人際與環境的工作倫理。
四、小結
無論從教育、文化、文資、文創、產業、精神等哪一個角度來還原與抬昇傳統生活工藝的價值,生活工藝終究要面對社會需求與市場需求是否持續存在的問題,以及面對時代變化,傳統生活工藝是否要求新求變,而創新是否與文化資產保存的概念相衝突等問題。
以日本著名的工藝城市金澤市為例,金澤是日本傳統工藝的重要產地,也以工藝為主題加入聯合國的「創意城市」,似乎金澤也在傳統、文資保存、創新之間尋找並存與可行之道。2010與2011兩年,金澤有一群工藝家以「生活工藝」之名,舉辦了一系列工藝展覽與活動。「生活工藝計畫」的總監Tsuji Kazumi說:「我們生活中的器物究竟歸屬於美術、工藝、設計、民藝、器物、物件或古董?其實名稱叫什麼都無妨」,要回過頭來想的是:「圍繞在什麼樣的東西中過生活才覺得感覺良好,才覺得精神性高?而且我相信,種讓人覺得心理舒服的日常生活確實具有改變社會的力量」。
我們可以說,傳統工藝就是傳統的生活工藝,而當生活的樣態逐漸改變之後,一方面我們需要從文資保存的角度來保存工藝技術與精神,另一方面,面對生活型態的變化,我們也需要翻轉「不太重視身邊生活美學」的慣習,以及工藝「不是落伍無用,就是高貴而與生活無關」的觀念,重新以文化為基礎,以創意發展適合現代生活型態的新生活工藝。從過去、現在連結到未來,文化資產與文化創意雙管並進的生活工藝,或將成為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的重要根基。
參考文獻
‧ 宋應星,2011,天工開物(復刻),商務印書館
‧ 許峰旗,「國家工藝獎」詞條,台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7259&Keyword=%E5%9C%8B%E5%AE%B6%E5%B7%A5%E8%97%9D%E7%8D%8E,2011/12/11查閱。
‧ 黃世輝、李宜欣,2005,從莫里斯、柳宗悅到顏水龍──生活工藝的先驅與生活工藝的振興,雜誌《台灣工藝》,No. 20,pp. 4-25。
‧ 黃世輝等,2004,2004台灣工藝新生活運動計畫期末報告書,台灣工藝研究所委託,未出版。
[2] 現名「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曾經歷多次更動隸屬與更名,其歷程為:1954年1月「南投縣工藝品產銷合作社」;7月改為「南投縣工藝研究班」;1959年改制為「南投縣工藝研習所」(隸屬南投縣政府);1973年7月升格為「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隸屬台灣省政府);1999年7月15日,更名為「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改隸屬行政院文建會);2010年1月改制為「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2011年12月21日 星期三
社區藝術為了什麼?
社區裡面由社區居民自己彩繪牆壁、植栽美化,以及邀請藝術家設置公共藝術作品的做法越來越多!昨天在南部某都討論「社區藝術」相關計畫,不禁思考社區藝術的適當做法為何?社區藝術又是為了什麼而做?
社區藝術不是為了完成藝術家的藝術作品,而是以藝術為切入點的社區營造工作。但是訴諸人類五感的藝術行動,往往比「說理」更有效,更「動人」,更能夠以特別的形式揭露社區所面對的問題。
但是參與社區藝術工作的藝術家們是否贊同這個觀點?是否贊同藝術家介入社區的真正用意在社造?也許初次參與此計畫的藝術家們可能需要類似「最後一哩」的協助,增加理解一點社造的意義與企圖,那麼熱心的藝術家很快就可以成為帶領社區參與藝術行動的新「促成者」!
另外,藝術也有許多種不同類型,包括表演藝術(含戲劇舞蹈音樂等)、視覺藝術(含影像類)、環境藝術(含空間類)、文學…等,如果藝術家藉由藝術來帶動社區反思,那麼也需要費時費心理解該社區的文史與目前處境,才可能重新藉由藝術行動的社區參與來反映社區問題。所以基本上藝術家需要某種程度的「進駐社區」。
然而從桃園、新竹、雲林等地的實際情形來看,攝影與錄影的記錄方式,卻極可能在「藝術家不在社區」的情形下,由社區居民在學習影像技術後,自行完成「素人影像藝術」,而且因為拍攝的對象就是社區人事物,所以也很可能擁有打動在地人與外地人,甚至帶來社區反思的力量!也許我們可以暫時稱這種現象為「科技便利創作現象」,或者簡稱「i科技現象」,代表便利的科技使創作更為容易。
但對其他的藝術類型而言,想要促成社區藉藝術而反思,就需要更多的社區現場實做吧!
社區藝術不是為了完成藝術家的藝術作品,而是以藝術為切入點的社區營造工作。但是訴諸人類五感的藝術行動,往往比「說理」更有效,更「動人」,更能夠以特別的形式揭露社區所面對的問題。
但是參與社區藝術工作的藝術家們是否贊同這個觀點?是否贊同藝術家介入社區的真正用意在社造?也許初次參與此計畫的藝術家們可能需要類似「最後一哩」的協助,增加理解一點社造的意義與企圖,那麼熱心的藝術家很快就可以成為帶領社區參與藝術行動的新「促成者」!
另外,藝術也有許多種不同類型,包括表演藝術(含戲劇舞蹈音樂等)、視覺藝術(含影像類)、環境藝術(含空間類)、文學…等,如果藝術家藉由藝術來帶動社區反思,那麼也需要費時費心理解該社區的文史與目前處境,才可能重新藉由藝術行動的社區參與來反映社區問題。所以基本上藝術家需要某種程度的「進駐社區」。
然而從桃園、新竹、雲林等地的實際情形來看,攝影與錄影的記錄方式,卻極可能在「藝術家不在社區」的情形下,由社區居民在學習影像技術後,自行完成「素人影像藝術」,而且因為拍攝的對象就是社區人事物,所以也很可能擁有打動在地人與外地人,甚至帶來社區反思的力量!也許我們可以暫時稱這種現象為「科技便利創作現象」,或者簡稱「i科技現象」,代表便利的科技使創作更為容易。
但對其他的藝術類型而言,想要促成社區藉藝術而反思,就需要更多的社區現場實做吧!
訂閱:
文章 (Atom)